梧州工业历史悠久祥龙电业,在西汉时期便是岭南地区陶瓷的一个重要产地。宋元两代,梧州出现铸铁、铸铜、铸钱等行业。到了清末,梧州兴办一批工厂。民国时期,机械、纺织、冶炼、医药、化学、电力、火柴等行业百花齐放,盛极一时,梧州工业资本投资曾占广西四市(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工业资本总额的百分之七十三。工业的发展还催生了工人阶级的诞生,无产阶级在革命事业中起到先锋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梧州乃至广西的革命事业的发展。
采写祥龙电业:梧州日报记者 陈晓雯
摄影:梧州日报记者 麦朝枢(翻拍)
“水上门户”,衍生梧州工业商机
如果说,昔日梧州“百年商埠”的辉煌光彩夺人,那么工业的兴旺发达是其中耀眼的明珠之一。
从民国初期起,天和机器厂、广西电力厂等工业企业在梧州陆续创办,前者是广西民营工业的鼻祖,后者是广西同行业中最大的企业。
梧州素以广西“水上门户”著称,由于水运兴起较早,所以船舶工业的发展源远流长。在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江面机动轮船不断出现,为其服务的机器厂、修造船厂也相继在梧州出现。1915年,英国的天和洋行在梧州开设天和机器厂,该厂的产品为轮船及电船制造配件,并建造安装大型柴油内燃机,生意红火。其他商人看到天和机器厂开创的巨大商机,纷纷开厂,至1926年,全市主要民营机器厂发展至30多家,业务日趋兴旺。
民国初期,广西电力厂是广西同行业中最大的企业。1915年,余瑞初等成立梧州电力公司,设厂于龙母庙左侧山场处,8月开机发电,可供1.3万支灯使用,供电电压110伏。后来,因电力不足,使得居民使用的灯光光线暗淡,常常被投诉。为此,当局多次下令整顿,均没有效果,于是,当局把公司由民营改公营,定名市电力厂。由于用电需求大增,1926年,市商埠局向省银行贷款桂币32万元作为建厂资金,择址在富民华光庙码头榜山山坡建设市电力厂。1927年10月10日,电力厂开始发电,供电电压为220伏和380伏。七年后,省政府为统管全省电业,将梧州电力厂改名为广西电力厂。由于该厂是省内同行业的老大哥,因此,其资金、设备技术、人才先后支援了龙州、八步、桂平等分厂的建立。抗日战争形势紧张时,梧州开始疏散,广西电力厂迁往桂林,留梧州部分改称为梧州电力分厂。
上世纪30年代的梧州电力厂办事处。
到了20世纪30年代,梧州工业发展进入了兴盛时期。1933年,梧州有工厂716家(其中小作坊和手工业占大部分),资本总额242.7万元(银毫),有工人4700多人。梧州工业资本投资占广西4市(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工业资本总额的73%,在广西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回头来看,梧州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布局合理有莫大的关系。船运是当时货物运输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作为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山城,梧州把工业沿江设点,相对集中布局,在浔江北岸先后发展起硫酸厂、制药厂、炼油厂、火柴厂和糖厂等,并逐步形成了河西工业区。
在河西繁华地段,有一条市民耳熟能详的工厂路,这条道路曾经叫工厂街。从民国十年(1921年),火柴厂建在此后,陆续有炼油厂、制药厂等集中建在此,人们开始把此处叫工厂街。上世纪50年代,原工厂街又扩大和增设了几个工厂,工厂街改称工厂路。由于工厂扩大,人口增多,此后还把原来的工厂路称为工厂一路,把鸡爪山一带增设为工厂二路,这是后话。
上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随后***发动的内战破坏,加上广西经济中心西移,梧州工业发展逐步迟滞,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大多数工厂经营困难,民营机器厂只有18家,民营轻工企业除一些印刷作坊外,只有7家规模小、技术落后的工厂。
现代工业,硫酸厂领广西之先
说起马君武,不少梧州人耳熟能详,这位“一代宗师”曾在蝶山之巅建立起广西大学,并任首任校长。除了在梧州创办广西大学以外,马君武还推动和筹建了两广硫酸厂,出任该厂的厂长,建起了广西第一家新式工厂。
1920年,在广州任职于广州无烟火药厂的马君武博士一心想建一家硫酸生产厂,与中山大学教授李敦化一起,规划筹建硫酸生产厂,几经周折未能实现。
没多久,马君武到梧州筹建广西大学。1927年,马君武仍心心念念想着硫酸厂的事宜,抓准时机向广西省政府旧事重提,希望在梧州筹建硫酸厂。当时,广西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就任不久,他想把梧州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心,振兴工商业。马君武的设想计划立即得到了黄绍竑的支持和采纳。
黄绍竑也是说干就干的人,当年,广西省政府拨款56万元(银元)筹建硫酸厂。要知道,这可是一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梧州财力年总收入的40%,而梧州当年的财力在全省是数一数二的。我们由此可以窥见,省政府下了多大的决心办好这项实业。
得到这笔款项后,新厂的筹建立即着手。
当时,大家想着一不做二不休,从德国引进当时最先进的硫酸生产技术设备。由梧州炼锑厂向德国巴梯公司引进铅室法日产10吨66%工业硫酸生产技术设备,在德国工程师指导下建设。这是广西第一家引进外国技术设备的化工厂。同年底工程竣工,因设备故障试机投产未成功,生产事宜也因战乱而被耽搁。
1932年春,梧州硫酸厂与广东省政府合办,改名为两广硫酸厂,马君武任厂长,李敦化任技术管理,复工续建生产。出于爱国热忱,马君武勇挑重担,率领北京工业大学毕业的石文质等人,细心检查试机失败原因,并对设备进行修理改造。在改造中,马君武建议将原设计用进口硫黄为原料,改为用广东英德产的硫铁块矿为原料,增建一座硫铁块矿焚矿炉等技术设备。用国产原料这一本土化改动,不但使机器马上就运转起来,还使得后来不受战乱影响原料供应而顺利生产。
创建于民国16年(1927年)的梧州硫酸厂,1932年改称两广硫酸厂。图为该厂外景。
经过半年的努力,到了秋天,两广硫酸厂开始正式投产,成为广西最为现代化的工厂。硫酸厂年产硫酸2000吨,比日本产的硫酸质量还要好,产品为军工、化肥生产提供原料,主要供给广州无烟火药厂、制药厂等。由于产品采用国内原料与改进技术,生产成本较低,在舶来品充斥市场情况下,两广硫酸厂在市场上占据优势。该厂还建有硝酸生产车间,生产硝酸自用。
值得一提的是,李敦化在参与建厂与生产实践中,著有《梧州硫酸厂创办经过报告书》和《硫酸制造法》两书。这成为中国最早的硫酸生产技术著作。
1938年8月和9月,由于产品涉及军工,两广硫酸厂两次惨遭日本瞄准,用飞机轰炸破坏。1944年日军侵占梧州时停办。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是硫酸厂的兴办,使梧州成为广西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且对梧州化工产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三易其主,火柴厂曾盛极一时
民国时期,除了硫酸厂以外,在梧州影响力较大的就数火柴厂了。从1921年筹办到1949年的28年中,梧州火柴厂三易主人,也从侧面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梧州的发展历程。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战争中,各帝国主义国家多从事军工生产,无暇生产日用工业品,市场上火柴缺少,群众争相抢购。不少商家看到从事火柴工业生产有利可图,纷纷想办厂,在梧州的广东人黎竹林就是其中一个。适逢在日本神户经营火柴原料的商人麦宪平、麦郎初来梧,与黎竹林一拍即合,双方决定开办火柴厂。
很快,黎竹林他们创办起梧州火柴厂。梧州火柴厂以黎竹林原有的化砂玻璃厂作为工场,配有排板机、齐梗机、创片机等机器,从日本采购白药、赤磷、白蜡牛胶等为主要原料,招雇工人100人,采用“梧州牌”商标,日产火柴50件(每件1200小盒),产品交由谦源和福生两间商店专卖。
然而,没多久,因股东不和,梧州火柴厂拆伙。黎竹林把梧州火柴厂改名为怡和祥火柴厂继续经营,商标也更换采用“怡和样”字样。
到了上世纪30年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统治的压迫,城市商业凋敝,火柴市场出现不景气的情况。而瑞典火柴集团仗着雄厚的资本,将生产过剩的火柴运到中国来倾销。怡和祥火柴首先受到冲击,由于其资金脆弱,不能维持,被迫停产。至1931年,黎竹林找到新的合伙人,再补充扩资,恢复生产。新厂改名为振兴火柴厂,用“振兴牌”作商标。
经营火柴工业需要有大量资金。资财雄厚的厂家可以直接向外国订购整批原料,不受经纪商抬高卖价影响。广东陈吉甫所主持的东山火柴厂是大型工厂,通过原材料供应来控制振兴火柴厂。振兴火柴厂因原料价格被控制,而生产工序又采用人工制作居多,量少质差,这样在市场销售就敌不过东山火柴厂。经过多轮商战后,黎竹林败下阵来,不得不把振兴火柴厂折价卖给东山火柴厂。
1934年,梧州火柴厂易主,由东山火柴厂的陈吉甫经营,改名为广西火柴厂,商标改为用东山火柴厂的舞龙牌。由于陈吉甫资金实力雄厚,火柴厂厂房面积大为扩充,新建10号仓和11号仓两座,采用更先进的机器,职工人数也达到了600人之多,日产火柴300至400件,这是该厂兴办以来最为兴旺的时期。
舞龙牌火柴走的是物美价廉的路线。其原料成本低、产量大、自动化程度较高,因而售价便宜。产品抗潮力强,引燃性能好,在南方多雨、潮湿气候中仍可擦划引燃,加上龙的吉祥寓意,投入市场后深受人们喜爱。产品大部分销往广西、湖南、贵州等地,在西南各省有较高声誉,是梧州市轻工业较大批量的日用产品之一。
然而,好景不长。1939年,广西整顿税收,火柴税率提高,同时,地方势力对火柴厂虎视眈眈。在备受压力下,几经磋商,陈吉甫将工厂折价出售给当时的广西省政府,至此,火柴厂由官僚资本控制。
1940年,由广西省政府掌控的桂系广西企业公司派出钟杰生接收广西火柴厂。钟杰生到任后,清理全厂的固定资产,物色熟练工人,做好开工准备。但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由于缺少流动资金,火柴厂未能开工,省政府也是捉襟见肘,未能拨付专款。就在这时,广西企业公司的高层与火柴巨商刘鸿生相识。刘鸿生在上海、杭州、重庆、香港等地均开了火柴厂,正想着独霸全国火柴市场,华南地区正是他觊觎之地。当初,因受到广东帮火柴商人***,未能得逞,此时,与桂省合作兴办火柴工业,实系千载难逢的机会。故双方商定,广西省府以原有房地产、机械设备、原材料等折价投资达3亿元(以当时币值计),刘鸿生等人以白药款及少数现金共2亿多元作投,全厂价值5亿多元。
经一年多的筹备,1941年,“舞龙牌”火柴终于再次面市。因东山火柴厂提出异议,商标改为“无脚”的舞龙牌,后又出天鹅牌火柴,在市场上甚得群众欢迎,畅销广西各地乃至湘西一带。
梧州“舞龙牌”火柴 (图片来自网络)
1944年8月,梧州沦陷,工厂搬往藤县丹竹村继续生产,以维持职工生活。搬厂第二天,隔邻的军粮仓失火,波及原火柴厂厂址的建筑物被焚毁,仅剩下10号和11号两个仓库,贮存有未及搬走的物料未受损失。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厂方派员积极清理被焚毁留下的危墙断壁,重建工场,恢复生产。火柴厂再扩大排板工场,增建盒清楼、梗枝楼两幢,扩大晒地,增添切纸机、印刷机各1台。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职工人数有600多人,日产火柴120件,成为梧州轻工业略具规模的工厂。
1949年11月,***撤退时,准备炸毁梧州主要的厂矿。火柴厂全厂职工组织起队伍,白天生产,晚上巡逻站岗,保卫工厂,确保了火柴厂完整地保留下来。解放后第3天,火柴厂立即恢复生产。1952年,私营的永光火柴厂和广西火柴厂合并,组成了后来的梧州火柴厂。
成立工会,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人阶级的产生。梧州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极大地推动了梧州乃至广西的革命事业的发展。
随着一批官办、商办的近代工业企业相继投产,梧州开始出现广西第一批产业工人。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工会组织也从无到有,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1914年,中华全国机器总工会广西机器工会在梧州成立,这是广西最早成立的工会。至1926年,梧州拥有行业工会及基层工会共38个,有组织的工人人数已逾万人,工会为产业工人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今天熙熙攘攘的步行街上,梧州市大东上路84号这栋只有两层半的旧房子,在骑楼建筑群里看起来并不起眼,然而这栋老房子是梧州工会联合会旧址,它见证了上世纪20年代梧州工人运动的潮起潮落。
1925年10月初,梧州工会联合会成立,由钟山任委员长。次年,梧州市第一届工人代表大会召开,工会会员总数已超过万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梧州海员工人。据相关资料统计,20世纪20年代中期,梧州轮船、机器等现代产业工人人数达7000多人。梧州海员工人经常往来于广州、香港等地,较快地接受这些地区的先进思想影响,思想觉悟较高,懂得一些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在此后的斗争中起到了带头骨干作用。
梧州工会联合会旧址。
梧州工会联合会成立后,全市工人开始了有组织的活动,维护工人和工会权益,开展声势浩大的***斗争,声援和支持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反帝爱国斗争,支援北伐战争等。据钟山生前记述,“工人的斗争,当时集中在增加工资、改善待遇、反对无理开除等方面”。
1925年春夏之交,梧州大雨连绵,影响建筑施工,梧州建筑业资本家借故克扣工人工资,工人与之理论,却被以“阻误工期”为由告上***。***派人拘捕了数名建筑工人,并摘走五行工会的牌子。***与资本家沆瀣一气的行径激起众愤,五行工会委员长黄荣坤带领一千多名工人包围***,要求***立即释放工人,并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自知理亏,又慑于工会组织的强大力量,只好释放所拘捕的工人,并鸣放鞭炮送回摘走的工会牌子。
1925年6月,梧州工人为响应省港大***举行声势浩大的******。
原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干部俞清新对梧州工运颇有研究,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梧州工人阶级一经组织起来,即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巨大作用。在大革命时期,梧州工人运动斗争之烈、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在广西是领先的,梧州工人运动为广西的工人运动树立了榜样,起到了先锋作用。
在上海“五卅惨案”和广州“沙基惨案”发生后,梧州工人连日举行大规模***和******,以各种方式声援助上海和粤港工人的***斗争。工人们封锁了梧港交通,组织***纠察队,检查没收外国货并公开拍卖。当时为外国人雇佣的500多名工人全部***,在梧外国人生活难以为继,英国被迫撤销其驻梧领事署,思达医院的美国人也仓皇离开。其后,梧州各界工人支援省港大***,在东学塘举行大会,宣布停航港梧轮船,同时捐款资助省港***的工人,推动这个时期的梧州工人运动达到***。
1926年9月2日,第六旅司令部以“纠聚无赖,扰乱治安”为理由杀害了凌二妹、李棠、吴秦三名工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梧州三工人血案”。中共梧州地委随即领导梧州工人开展反迫害斗争,全市25个工会1万多人,在大较场召开***大会,并在会后举行了******。各地的工会组织也纷纷支持梧州工人要严惩凶手的要求,全国总工会屡次致电广西省政府和第七军军部,要求严惩凶手。在各方的强大压力下,广西省政府被迫处罚肇事者,抚恤死者家属,并作出不再发生类似事件的承诺。
除了在本地掀起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梧州还向外输送斗争骨干。陈漫远等大批在梧州成长起来的干部,到南宁、桂林等地开展工作,对支持各地党团组织建立、工人运动起到了重大作用。
■延伸阅读
梧州大事记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
●民国12年(1923年)
9月 梧州制弹厂建成,设在三角嘴三界庙内,先是翻造子弹,后造炸药、手榴弹、步枪等。
是年 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105.77万关平银两,其中进口货值685.87万关平银两,进出口关税收入为55.49万关平银两,占广西三关总和的83.61%。
●民国13年(1924年)
6月12日 李济深在梧州正式宣布就任梧州善后处处长之职,办理管理区内各种事宜。
7月13日 梧州出现民国以来第二次大洪水,最高水位达25.26米,市区大半皆成泽国。总损失量价值银元50万余元。
12月25日 午初 梧州城内大火。北门外,猪头岭24号失慎引起火灾。当时东北风大作,火势猛烈,顷刻蔓延,分作数路,越北街,上牛栏山顶,复沿城基过高码头至省立中学。一缘水师营、金炉社而下北街、四方街、九坊街达河滩。一由九坊街上西门城基入合益西街暨经厅巷。全城轰动,军警齐出扑救。次日午前三时始灭。焚铺屋4709家。灾民5000余人,烧死10多人。
是年 梧州警察局在东正街(今交通警察支队处)建造29.4米高的警钟楼(梧州人称火烛楼),用于火灾的瞭望和报警,此楼在当时为市区最高点。
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249.9万关平银两,其中进口货值753.08万关平银两;进出口关税收入为60.10万关乎银两,占广西三关总和的83.8%。
●民国14年(1925年)
2月 因去年末大火烧毁大片市区,梧州商埠局决定拆城墙,建马路,将五座城门及墙全部拆除,用墙砖筑地下水渠,铺砌街道马路。
3月24日 梧州各界共5000多人在东学塘(今阜民路)举行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梧州善后处处长李济深等在会上发表了演说,会后还编印了《梧州各界追悼孙大元帅大会纪录》专辑。
6月25日 梧州善后处、***梧州市党部、学联会等29个团体发起组织有2万余人参加的梧州各界群众响应全国总工会号召的***大运动。
9月底10月初 梧州工会联合会成立,中共党员钟山任委员长。从此,梧州市大多数工会组织均成为中共领导下的工会组织。
秋 中共广东区委派常委兼军事部长周恩来到梧州指导工作,住在大同酒店。第二天,周恩来离梧回穗。
10月 中共在广西的第一个地方组织——中共梧州支部成立。支部代号“伍竹枝”,设在马王街《梧州民国日报》社内。
是年 进出口贸易下降,总值仅591.9万关平银两,其中进口货值349.8万关平银两;进出口关税收入为32.49万关平银两,占广西三关总和的82.63%。